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是哪些(《论语》中的教育观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分享完今天这一条,你可能会发现,不爱学习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孔子自而立之年开始涉账讲学,一共有弟子3000,深通六艺者其实有二人,在这么长的教学生涯和实践中,他有着大量的丰富的理念以及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有教无类啊等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一条是竖而偏第8,是圣人的教学之方。不奋不起,不悱不发。我们先来分享这八个字。
诸子说,这个奋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匪就是口欲言而未能想说也说不出来的样子。也就是不等到学生心里急于之道而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师是不会开导他的,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地步,老师是不会去启发他的。听到这里应该就会知道了。事实上,老师应该是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处于主动的地位,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礼记学记中说,使之肥肥愤愤,然后启发也,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是观察学生,不要事先都告诉他们,以便让他们去用心思考,因为学贵于思,思而后有所得。刘宝男在论语正义中说,人在有所学时,遇到了不知不明的,就会有所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必会兴其志气,作其精神,让他达到一个兴奋愤然,口肥肥也的状态,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出来进行启发,这样便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豁然贯通,不敢不专心致志。也说如果学生没有到达不愤不悱的状态,孔子是不会去启发的,因为这样无助于学生。程一说,不待奋悱而发而知之,不能坚固,待起奋悱而后发,则沛然也。要知道教人的方法,要迎击而倒,则会事半功倍。若是其意不愿而强求之,则言者清,听者厌也。老师首先是要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