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将会学习什么

学龄前的学科安排,不想让孩子走弯路浪费时间的家长,这个文章一定要分享给好友保存起来。
三大主科语数英学龄前的时间规划,50%给英语,只抓一件事情,拉听力词汇,其他的口语交流、自然拼读、认单词、做阅读练习,这些通通暂时不做。等听力词汇积累到3000左右,再开始去学自然拼读,然后过渡到用拼读规则去认单词。我压根儿不管,打算留到二三年级的时候报培训班解决。所以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小白家长,只做一件事情,给孩子拉听力。
如果从三岁进幼儿园开始算起的话,幼儿园毕业三年时间,3000听力词汇肯定是有的,有了这3000听力词汇后面的学习就会非常轻松,这种战略也叫做降维打击,为什么呢?划重点,因为只有听力领先了,后面的事才好办。第二个学科安排就是语文,语文我也不会学什么阅读,大语文,通识教育,学龄前只专注两件事情,实质加任务,阅读注意。哦,我这里说的是任务阅读,不是亲子阅读,很多高年级的父母已经发现了这个坑,亲子阅读读的多不代表孩子的语文成绩就会好,你也不用跟我较劲,说我太功利因为我就是奔着应试教育去的,所以如果读了那么多书,孩子的语文成绩却不好,说明孩子的阅读只是娱乐化的泛读,赶紧找材料去精读,比如是我说的任务阅读,那学龄前的任务阅读不需要做的太精细,只要孩子能自己把文章通顺的朗读出来就算过关。实质加任务阅读同步进行,时间安排在30%左右,最后一个安排给数学时间安排20%就够了。
数学启蒙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数感和思维,训练思维用一套雄精数学加模比爱数学,做一个基础的启蒙就够了。重点是抓计算初期,不要一上来就做运算题,带着孩子多玩教具,比如百塑版时格证,年龄小一点的我比较推荐小熊竖版盒子等。这也是新加坡数学一直提倡的CPA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就是从具象到形象再到抽象。这像就是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能自己摆弄的教具,形象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变成图片印在纸上,让孩子去数,最后才是过渡到纯数字的抽象运算,有了这些铺垫以后再去教孩子总结口诀,最后才是落实到每天的加减运算练习。经过数感训练的孩子和刷题刷出来的孩子相比,他对数字啊更敏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除了语数外其他的比如像拼音、练字,古诗这些这几个项目你有时间带着学一个大概没有时间留到上小学也完全来得及,不会影响大局。其实学龄前的学科规划就是这么简单,当然我这个规划呀,仅适用于跟我差不多的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按这个规划走,孩子在未来的应试路上大概率会顺畅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