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考什么呢

在人文地理的知识点里,城镇化也是考试当中时常遇到的知识点,包括城镇化的主要标志以及特殊的城市化现象。不过这类知识点都比较容易理解,快跟着小怪兽一起学习城镇化的知识点吧。
一、城镇化及其主要标志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城镇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增加是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镇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重在70%以上,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早,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加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大都不到40%,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晚,目前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城镇发展不合理。从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为初期阶段,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在30%-70%期间为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城镇化水平最高于70%,为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即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3.89%,处于中期阶段。
三、特殊的城市化现象。特殊的城市化现象主要包括逆城市化现象、过渡城市化现象和之后城市化现象。前文提到的逆城市化现象是指城镇人口由市区迁入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目前欧洲西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所谓过度,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无工业的城市化。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其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使很多居民在实现地域转换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如图所示,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有明显的过度城市化现象,这三个国家的城镇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关不大,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非常低。同时要注意的是,拉丁美洲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所以遇到秘鲁、委内瑞拉等拉丁美洲的国家的考题,也可以认为,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之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之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
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林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的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