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未来应该如何学

未来十年,数学该怎么学,学什么?我用四个关键词来跟各位家长深度的解读2022版数学新课标四个最大的变化。
第一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2022版新课标最大的变革核心素养导向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俗易懂的说,光靠学习学科知识、方法和技能,光有好成绩已经不够了,更重要的是学科知识背后的精神、态度、价值观。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用六个字来概括,四机、四能、三会。所谓四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谓势能,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四级势能。一版旧数学课标就已经提出来了,2022版的数学新课标增加了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什么意思啊?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的应用,不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考核应用类的题目会增加,跨学科融合的题目会增多。
第二个关键词,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句话在2011版数学课标中是这么表述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2022版调整为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什么会不用增强改成建立了呢?就是原来的数学有点难了,一堆的孩子不想学,大家根本就没有学习的信心,何来增强?所以咱们就先别谈增强了,先谈建立吧。那怎么建立呢?一定是把很难很偏很抽象的题先测下来。让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让孩子能够直观的感受数学之美,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个关键词,难度有升有降
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而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像小学的复数方程反比例挪到了初中,那初中呢?还增加了对尺规作图的要求等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少了,但对于数学知识到底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何串联起来,乃至于题目的表述是不是能看懂,就成为了未来拉开差距的地方。
第四个关键词,跨学科融合
2022版新课标的知识点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展现,减少知识点的裸考现象,同时更多的强化过程性的。评价啥意思呀?主要考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的能力,客观题分值要低于主观题,多学科整合,减少技能熟练性的题目。课标中给出了一些数学的样题,包括了像语文历史啊、地理啊、社科、金融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通识才能更好的理解。那新课标下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陪读老爸有三个建议。
第一,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抛开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学会主动的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第二,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会在不同的学段学习到不同的方程,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呢相同的和概念,体会多种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本质。
第三,强化综合应用能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结合像方程啊、不等式啊、函数啊、图形的变化、抽样与数据分析等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能够发展出能够灵活应对考试中的应用型、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能力。
看到这里点个赞吧,一起祝福孩子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