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历史才能有用(学习古人的智慧)

古人如何学历史?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读历史的方法,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李下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官使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眼倦自私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时,学问亦可以近,至时亦可以高,方为有益。李向人就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乡民,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自己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各位对此难道没有疑惑吗?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角。抉择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事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事实上,不止吕祖谦这么读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皆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即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错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部。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世,皆物为良事。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使者设身处地的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做出决定。
历史学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茶中渐盛,官衰讨之。形式极其成败兴坏之理。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的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