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初中为什么不学高数?)

初中学科设置的原则与研究关系
引言
初中学科设置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结果进行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古斯基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以及推进发展区的概念。本文将探讨初中学科设置的原则,并解释为何初中不学高等数学,以及为何学科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学习。
维古斯基的研究及推进发展区的概念
维古斯基在100多年前的研究中,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现有水平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完成所达到的水平,它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潜在水平则是通过教学活动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它体现了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指导下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推进发展区。
学科设置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学科设置必须顺应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科安排应符合以下原则:
1. 合适的学习内容
学科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他们能够接受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科过于简单,学生可能失去兴趣;如果学科过于难,学生可能无法掌握。只有在合适的区域内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2. 合理的学科顺序
每个学科的章节前后顺序也需要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设置。学科的难度应逐渐增加,以便学生能够稳步提高并逐步建立起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科顺序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初中学科设置的具体情况
现实中,在初中学科设置中,通常会出现初一学政史、初二学物理、初三学化学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些学科的内容和难度都是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安排的。
初一学政史
初一学生在接触政史学科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础判断能力。学习政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组织结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初二学物理
初二学生的数理思维逐渐发展,他们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物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三学化学
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结论
初中学科设置是根据儿童发展规律和研究结果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科顺序,从而推动其学习的发展。了解学科设置原则和背后的研究关系,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和个体发展。
